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 > 政策解读

文字解读:紫金县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3-10-17 来源: 本网 阅读人次: -
【字体:

  点击查看文件:紫金县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规划》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起步关键时期,是国家和省、市实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是我县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提升的战略机遇期。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全县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对继续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巩固教育强县成果、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均衡发展更有质量的教育需求,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根据《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河源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二、“十四五”时期,紫金教育发展的目标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推进教育公平,推进学前教育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到2025年,构建起科学而有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推进各学段教育更加优质均衡。

  ——教育质量更高

  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保障特殊教育有序发展。

  ——师资队伍更强

  加大引进高素质人才力度,探索城乡优秀教师支教模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统筹教师培训资源,健全培训机制,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全面推行“县管校聘”改革,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资源配置更优

  加快推进乡镇“三所学校”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公办寄宿制学校),整合农村小学优质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新改扩建工程项目,优化城区布局,均衡县城学位供给。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

  ——发展活力更足

  强化评价导向作用,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建设一支优秀的“思政讲师团”,打造一批思政教育示范校。强化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之间协作关系,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协同,实现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探索智慧教育创新改革。

  三、“十四五”时期,紫金教育发展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我县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抢抓机遇,多措并举,全面推动我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我县又稳又好、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教育支撑和高素质人力资源保障。

  主要任务一:聚焦协调发展,全力提升教育水平

  (一)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

  1.巩固推进城乡学前教育“5080”攻坚工程和学前教育科学保教示范工程的实施和资源布局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公益性、普惠性为主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5年,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80%,创建3所县级示范园,规范化幼儿园占比达90%以上。

  2.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通过新建、改扩建、回收、改制等方式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和学位供给。以政府办园、财政投入、公办教师为主,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启动农村幼儿园建设工程。到2025年,全县规范化幼儿园达95%,基本健全以县城幼儿园为龙头,规范化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幼儿园、幼儿班为基础的农村学前教育网络。

  3.规范办园行为。加快推进规范化幼儿园建设,建立园长和保教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保教质量标准和监测评估体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推行科学保教方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保障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快乐健康成长。

  (二)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进一步补齐义务教育短板,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按照低年级就近入学、高年级相对集中的原则,加快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提高办学效益。到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8%以上。

  2.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在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化食堂,定期监测学生营养和健康状况,完善家庭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加强对农村薄弱学校的帮扶,提升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

  3.保障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实现符合条件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当地户籍学生享有同等待遇。

  (三)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发展

  1.建立普通高中星级学校创建机制,继续推进紫金县中山高级中学艺体类特长生招生并强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推广,打造符合紫金县强基计划培养体系和长效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特色内涵式办学水平和成效,加快建立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格局。

  2.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加强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依据紫金县各普通高中的优势开设具有校本特色和县域特色的选修课程,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结合各校实际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3.完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规范,进一步健全“高考备考”机制,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禁组织有偿补课,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四)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训设施,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业融合”,大力推行订单培养,提高就业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能力和办学实力明显提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搭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沟通的教育“立交桥”,构建层次多样、类型丰富的教育机构网络,形成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到2025年,职业学校“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65%以上。

  (五)保障特殊教育有序发展

  建设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成立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加强专业化特教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特教教师的补充力度,继续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特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普特结合,推进融合教育发展,建立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教育安置方式,力争让每一个残疾少年儿童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重点推进紫金县博爱学校建设,全面落实全纳教育。

  主要任务二:聚焦改革发展,持续加强队伍建设

  (一)优化队伍结构

  1.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弘扬高尚师德,实施“强师德·铸师魂”行动,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四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健全师德考核制度,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严格执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度,建立健全教师个人师德档案,严肃查处师德违规行为。按照教师队伍总数10%的比例培养本地本校骨干教师。

  2.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大力开展提高培训和高端研修,加大校长培训力度,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深入推进县域内校长交流轮岗,推动城镇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积极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以职级制为核心的校长管理体制和有利于教育家办学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

  3.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按国家课程方案配齐所有学科、各学段和专门教育专职教研员。聘请一批教学教研能力强的兼职教研员。优化教研员结构,保持教研员队伍活力。设立若干重点研究项目,组织教研员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研能力和教学指导水平。加强制度化管理,建立教研员工作岗位责任制,完善激励机制,表彰成绩突出的优秀教研员。

  (二)提升师资力量

  进一步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职能,建立起现代、开放、高效的农村教师培训系统。变革培训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知识化,紧扣教育时代前沿,在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时推广我县好的做法和形式。组建自己的师资培训专家团队。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统筹教师培训工作,实现“行政-业务-培训”综合管理和“县-校(园)-教师”层级业务统筹管理,建立健全幼儿园保教管理机制。“十四五”期间,将成立幼儿教育中心教研组,各中心小学将配备1名专(兼)职幼教教研员,将打造特色普惠优质园1-2所。

  (三)完善管理制度

  1.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和规范教职工编制管理,坚持“严控总量、统筹调配、挖潜创新、服务发展”,统筹用好全县事业编制资源。加强公办中小学临聘教师管理,按照有关规定统一标准、统一招聘、统筹调配临聘教师,临聘教师工资由本级财政核拨,逐步实现临聘教师与公办教师同工同酬。积极吸引高层次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2.健全完善中小学教师优化配置制度。加大教师资源统筹力度,深入推进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优化均衡配置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资源,实行教师聘期制管理。推动骨干教师和校长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探索走教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音乐、美术、体育等紧缺学科教师不足问题。深化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完善符合中小学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实现职称与教师聘用衔接,提高教师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幼儿园达到8%、小学达到15%、初中达到 30%、高中达到40%;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建立符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探索教师退出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整体活力。

  主要任务三:聚焦优质发展,合理调控资源配置

  (一)整合农村优质资源

  1.在对寄宿制学校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摸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本地人口分布、地理特征、交通资源、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流动、变化趋势、学生寄宿意愿等因素,按照“建成一所,用好一所”的原则,统筹考虑寄宿制学校布局和建设,到2021年,积极稳妥撤并小规模学校,基本实现农村寄宿制学校覆盖全县乡镇,增加小学寄宿制学位约3500个。

  2.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进行规划,逐步吸引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到乡镇寄宿制学校就读,积极稳妥撤并部分农村小规模学校,使广大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3.对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全面开展乡村小规模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建设,对乡村小规模学校配齐配足教育教学功能教室和信息化、音体美设备设施和教学仪器、图书等各项设施设备。

  (二)均衡县城学位供给

  1.科学合理调整学校发展规划。结合县城人口增长和发展实际,制定远期和近期县城学校发展规划,并纳入县城总体规划。

  2.优化整合县城教育资源。2020年至2025年,在中心城区规划新建1所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完全中学,改扩建3所小学、2所初级中学,共新增小学学位约5000个,初中学位约4500个。

  3.完善县城均衡生源分布机制。严格执行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就近入学”制度,合理划分学区,加强县城学位管理,继续推行“阳光招生”,遏制“择校热”现象。逐步健全生源合理安排和调控机制,加强学生流动宏观调控,规范转学条件和程序。

  (三)推进集团化办学与联盟发展模式

  1.扩充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辐射度,实现区域教育发展的整体推进。通过名校办分校、托管、合作办学、教育联盟等多种模式,充分发挥县城示范校的引领作用+新建学校形成集团化办学试点,逐步扩大辐射范围,创新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

  2.根据我县的办学规模、地理位置、办学特色等因素,将部分学校与深圳市龙华区学校结成办学联盟或按照片区之间联系结成办学联盟。联盟学校之间实行“五统一”,即统一教学计划、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活动安排,统一质量要求、统一考核评价,实现共享教育理念、共享前沿信息、共享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制度、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

  主要任务四:聚焦创新发展,全面增强发展活力

  (一)推进教育评价机制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不断推动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的评价改革,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幼儿园评价、改进中小学校评价、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

  (二)推进课程教学深度改革

  推动中小学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加强体育、艺术教育教学,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造有紫金苏区红色特色的地方课程,攻坚课堂教学改革,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质量监管,设立课改教研示范基地,落实课改练兵“人人一节合格课”全县考核活动,建立“学困生”转化研讨制度,建立县-镇-校级教研团队和“县级公开课”资源网络库,培育、遴选和推广一批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十四五”期间,遴选建设校本研修示范校6所(中学、小学各3所),每月定期组织县级课堂教学改革现场研讨活动,每年有一定数量的教学改革经验或科研论文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收入教育文献);出台校本教研和“青蓝工程”奖励措施。

  (三)推进全面育人教育改革

  1.加强思想政治课。推动思政课建设,配齐配足专职思政课教师,建立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思政课讲师团作用,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的学科带头人和思政课名师。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体,结合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推进中小学学科德育,发挥所有课程教育功能。形成一批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效果的研究成果,创建一批思政教育示范校。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依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挂牌成立一批中小学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

  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深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专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实现全县规模1000人以上的中学(含中职学校)、1200人以上的小学100%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联动联防机制。推进“学校心理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和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建设,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到2025年,实现全县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覆盖率达100%,所需设施设备100%达标,创建省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3所以上。

  3.大力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开足开齐体育课程,严禁挤占挪用体育课时。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广泛开展课余体育锻炼,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实施美育提升行动,开展丰富多样的美育活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和高尚情趣。持续组织开展“一校一品”示范校、特色校创建活动。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2课时。在课堂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的教育和培养,在实践教学中加大劳动技能的训练,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卫生清洁、校外植树造林等集体劳动。

  (四)推进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1.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机制,充实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伍,推动家庭教育工作品牌创建工作,着力打造家长学校示范校。继续完善家庭教育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的工作机制,到2025年底,全县家庭教育建设特色课程15门,创建县级家庭教育示范校12所以上,市级以上示范校2所。

  2.构建家庭教育社区支持体系。联合公安、团委、妇联、关工委等部门,继续推动街道、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建设,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单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充分依托青少年宫、乡村少年宫、青年1家等公共服务阵地,为不同年龄段孩子及其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家长提供及时便利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加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五)推进智慧教育创新改革

  1.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所有学校能自行设计或依托上级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建成学校门户网站和教育教学管理平台,所有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到2025年,城镇中小学接入带宽不低于1G,其他学校不低于200M,满足教育教学信息化开展。力争实现全县中小学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全县中小学校多媒体一体机全覆盖,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实现智慧教室或录播室全覆盖,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教育均衡化。

  2.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创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校长、教师培训新模式,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高效融合,不断提升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创造学生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信息化环境,组织开展网络文化宣传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健康的网络行为和优秀的信息素养。大力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有计划地培养出新时代信息环境下的优秀名师。

  到2025年,90%以上教师达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全县教师及95%的初中以上学生拥有个人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一个成熟稳定的智慧教学平台,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师教学与信息化应用的深度融合。配合市教育局初步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实现统一认证、统一门户、统一数据中心、多终端和跨平台个性化服务,达到教育信息共享与交换、教育运行状态监测与管理、教学质量分析与决策。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活动参与面广,逐步形成本地化的特色应用活动、品牌项目,有效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普及。力争建成覆盖各个学段的智慧校园6所以上,成为我县信息化示范校,辐射和指导全县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