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26:县人民法院“五下基层”聚民气

发布时间:2014-04-03 来源: 实践办 阅读人次: -
【字体:

  县人民法院“五下基层”聚民气 以“法官驻村工作室”为平台,结合“百名法官进百村”行动,开展党员干部“五下基层”主题实践活动,将司法服务延伸到基层,提高司法服务水务,满足基层人民群众司法需求。一是信访化解下基层,司法为民解难题。以做好涉法涉诉信访化解工作为抓手,要求全院法官积极践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主题工作,在办案过程中认真做好案件风险预警排查,对易产生矛盾的案件做好登记,对易引发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提前介入,放下坐堂办案的架势,沉下身心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变当事人“上访”为法官“下访”,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切实为群众解决司法疑难,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诉前联调下基层,减轻诉累解纠纷。在县法院审判事务服务大厅和4个基层中心法庭设立诉前联调工作室,安排法官坐镇调解;在没有法庭的镇设立立案巡回点,让法官到最基层上班,把化解纠纷的触手伸向最基层、送到家门口。对调处诉前联调案件,要求法官到矛盾纠纷产生地,联合当地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村干部、当事人亲朋好友等共同对案件进行实地调解,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诉前。三是巡回审判下基层,公正司法树权威。该院以就地审理的方式进行诉讼活动,并公开作出裁判,将审理过程置于纠纷发生地的广大群众的监督中,让知情者和广大群众耳闻目睹法院的审理过程,实现审判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增强群众对司法的信心。2014年,将依托各村镇设立的“法官驻村工作室”,继续扩大巡回审判范围,并根据案件和当事人具体情况,选取社会关注度高、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案件,将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农村学校,推行“圩日法庭”、“假日法庭”,实行案件公开公正的裁判,达到“审判一案、教育一片”,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双丰收,促进社会和谐。四是调查研究下基层,听取民意促发展。围绕基层群众家事纠纷、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涉山林土地行政纠纷等突出问题,深入基层开展专项调研,广泛接触群众,探索更多涉民生案件纠纷的解决办法和机制,着力化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对基层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真正为基层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五是法制宣传下基层,为民解惑促和谐。以蓝坑村、禾坑村两个“法官驻村工作室“为试点,以点带面,在 18个挂钩村设立“法官驻村工作室”。 以“法官驻村工作室”为平台,开通“法官+法律直通车”,开展送法进校园、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活动,积极做好法律法规宣传,解答群众法律疑难等工作,促进基层法治建设。

  县行政服务中心推行“六心”服务建设“群众满意窗口” 一是热心接待群众。要求工作人员接待办事群众时,要切实做到态度诚恳主动服务、用语文明热情服务,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把具备办事条件和法律法规允许的事项,即时办理好,对一时办理不了的实行一次性告知。二是耐心回答询问。面对办事者的咨询、意见、建议等,要做到耐心倾听,细心记录,积极疏导,能立即解决的当场解决,一时难以解决或不属本职范围内的耐心解释,做到百问不厌,百答不烦。三是细心办理业务。认真落实限时办结制,严格按照办事程序、业务标准办理审批业务,做到业务娴熟、规范审批、秉公办事,不漏掉一个问题,不放过一个细节,不出一件差错。四是诚心提供帮助。做好预约服务、错时服务和延时服务,做到规范言行、文明办件、诚信服务。五是真心为民服务。认真履行服务承诺,优质服务,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和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按章办事,依法行政,真心实意办民服务。六是虚心听取意见。设立意见箱和便民电话,自觉接受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虚心听取群众的呼声和意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群众满意为服务标准,努力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