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来粤好百千万】苏区镇:红色文旅+绿色产业,探索典型镇建设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10-28 来源: 本网 阅读人次: -
【字体:
  紫金县苏区镇始终以系统思维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立足辖区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存与优良的绿色生态禀赋,坚持红色文旅与绿色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夯实发展根基、激发镇域活力,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可持续的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苏区路径”。近三年来,全镇累计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茶产业经济体量突破1000万元,带动120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其中,2024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较培育前增长62%,2025年上半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同比增长24%,真正实现了“红色底蕴”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互促共进。
  策划为魂、构建科学发展新格局
  坚持规划先行,深度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并深度融入典型镇建设中,以科学策划保障项目落地见效。一是绘就发展蓝图。紧扣“红色教育+绿色休闲”功能定位,特邀省规划院专家团队立足本土资源禀赋,编制形成《河源市紫金县苏区镇乡镇建设规划说明书》,系统推进“1+4+7+9+N”典型镇建设任务。二是推动多规融合。统筹文旅、农业、生态等专项规划,坚持微改造、精提升,依托红色遗址群规划“红绿交织”文旅线路,构建“一核引领、两带联动、两区并进”发展格局。三是实行动态优化。建立“1天回应需求、3天调度进展、7天联合督导”工作机制,动态调整23个典型镇项目,确保既符合政策导向,又切合实际需求。
  产业为基、激活“红绿融合”新引擎

  立足“红+绿”资源禀赋,推动红色文旅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擦亮红色文旅品牌。依托红色苏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推出“红色苏区革命传承探索之旅”研学路线,推动苏区革命旧遗(址)群纳入“紫金革命老区乡村红色之旅”“奔向海陆丰”“南粤红绿径”等多条省级精品旅游线路。聘请专业艺术文化团队重点策划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对“苏区红”主品牌logo及视觉、核心IP形象等进行设计,开发“苏区瓷”“苏区印记”等系列文创产品。近三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同步完善文旅配套设施,完成景区道路沥青化改造,充电停车位占比达27.7%,培育苏舍、沐林听风等“茶园+”特色民宿,加快建设红色文化主题乡村酒店,全力打造河源“红色文旅”体验强镇。

  二是做强特色农业。深入实施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强化青林峰、沐林听风等苏区茶企品牌影响力,推进茶树良种化、加工规范化、产品标准化建设。目前全镇茶叶种植面积达2500亩,茶产业经济体量突破1000万元。2024年,“青林峰茶”荣获“中茶杯”和“中国蝉茶大赛”双料“茶王”,观澜帮扶工作队全年助销农产品86.13万元,实现“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

  三是推动产业融合。通过创新“政企村”共建机制,成功引进智慧农业技术,争取省直纵向帮扶资金590万元,总投资约1040万元的数智化生猪养殖示范农场项目在炮子村动工建设。该项目采取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绿色环保养殖,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文化为脉、塑造红色风貌新样板
  坚持以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深挖红色底蕴,推动红色基因融入城镇肌理。一是营造红色氛围。在入口通道、圩镇主街等节点融入苏维埃政府旧址、红色镇标等元素,将苏区特色嵌入公共设施。圩镇客厅集中展示历史沿革、“百千万工程”建设成效、远景规划及特色产品,陈列革命时期关于苏区镇工作经验的珍贵史料,凸显深厚底蕴。二是推动共建共享。在风貌提升中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确定白色基调外立面改造方案,以消防站等3处公共建筑为样板,通过实景展示赢得群众支持,106栋建筑外立面改造实现“协议一夜签、施工零障碍”。三是实现风貌蝶变。以青溪、圩镇为重点片区,实施屋顶格栅加固、栋头封边等工程,采用“苏区红”主色调强化建筑美感。目前已完成G236国道沿线等重点区域外立面改造492栋,整治铁皮棚(瓦)221处。
  经营为要、创新资源转化新模式
  树立市场化运营理念,通过模式创新提升资源价值转化效能。一是做强“强村公司”。聚焦茶、瓷两大特色产业,打造“苏区茶”“苏区瓷”品牌,推出苏区红茶、苏区绿茶、特色茶具等系列产品,积极探索“茶园+”新业态,通过保价收购带动茶农种植。目前已解决120余人就业,带动2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推动“茶园变景区、产品变商品”。二是推行专业经营。将红色苏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一体化管理,提升服务品质。炮子村乡村酒店建成后拟引入专业团队,对接机关单位、企业团体提供会议、接待等服务,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三是激活乡杰资源。通过落实“六个一”机制、定期举办乡杰座谈会等形式搭建反哺平台,吸引乡杰投资陶瓷厂、茶园,设立教育发展基金,升级改造幼儿园设施,推动北潭大桥等民生项目落地。其中陶瓷产业技改完成后,预计可带动就业40人,人均年增收4万元,切实将“家乡事”转化为“大家事”。
  下一步,苏区镇将进一步加强要素协同,推动“要素齐全”向“系统最优”升级,为全省镇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苏区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