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章 “十二五”是南岭脱贫奔小康的关键时期
一、“十二五”回顾
(一)“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成绩
(二)“十二五”末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二、“十三五”的发展机遇
第二章 以生态优先,加快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建设全局
一、“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第三章 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全面凸显岭南特色,构建南岭生态发展经济体,建设生态南岭
(一)发展生态农业
1、生态稻谷
2、生态茶叶
3、生态蔬菜
4、生态养殖业
(二)发展生态林业
(三)发展生态旅游业
二、全面实施重点项目,促进激发内生动力,建设发展南岭
三、全面加强设施建设,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建设美丽南岭
(一)生态圩镇建设
(二)水利建设
(三)交通建设
(四)美好乡村建设
四、全面发展均衡教育,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建设重教南岭
五、全面发展民生事业,促进改革红利共享,建设幸福南岭
南岭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十三五”期间,将是南岭镇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秀美南岭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到2018年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因此,制定好“十三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十二五”是南岭脱贫奔小康的关键时期
一、“十二五”回顾
(一)“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南岭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紧抓生态保护为先,尊师重教为先,基础设施为先,全力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无论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民生建设,还是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1、注重抓生态、重农业,综合经济平稳增长
(1)镇域经济稳步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从2011年的0.8405亿元预计上升到今年的1.2229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从2011年的0.3505亿元上升到今年的0.7699亿元。年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5209元上升到今年的7182元。镇级财政收入从2011年的100万元上升到今年的230万元。村级运行逐步呈现良好态势。
(2)生态农业提质增效。抓生态保护建设,凸生态经济优势,促生态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在鼓励农民巩固发展灵芝、香菇、木耳、大肉菜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发展茶叶、中药材、珍贵树木等种植。现种植茶叶面积达5000亩以上,种植高值林木面积达4000亩以上。灵芝种植规模初现雏形。珍贵品种——台鳅养殖试验取得成功,面积达50亩以上,年产150万尾,15万斤。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全镇共有农业生产合作社21个,注册资金总计1500万元。
(3)生态林业稳步发展。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加大了对各种破坏林木资源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大幅度降低了森林火灾发生率。
(4)生态旅游蔚成大观。明显改善的生态环境为我镇的生态旅游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严厉打击滥捕、偷采矿产、偷排污染物等违法行为,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和矿产资源。全镇100公顷林地划为县级自然保护区。完成了松山寺桥梁及道路和斋菜馆建设。修缮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德先楼并完善了其连接线道路和停车场设施。通过深圳市紫金山文化促进会制作的“紫金山的呼唤”专题片及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对我镇的“七奇八景”进行了大力宣传推介,慕名而来的游客日益增多,为今后打造旅游专业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注重重建设、谋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1)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十二五”期间,完成了县道X123苏区镇小北村至南岭镇德先楼段的道路升级改造。争取上级投入1200万元,修复了“8.16”洪水损毁的村道、桥梁、水利设施和供电系统。投入600万元,修建了庄田、王告两个灌区的农田水利工程,修复了陂头51座,水圳1500多米。争取上级的支持,对全镇8000亩农田进行高标准改造和圩镇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圩镇行政街道铺上了水泥路面。
(2)乡村清洁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共投入资金110万元,完善了圩镇和各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印发环保宣传手册7000份,组织干部群众2万人次,对“三边”历史沉淀垃圾进行全面清理,对河道进行全面清淤清障,初步建立城乡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在圩镇和各村设立垃圾池(桶)65个,配备了保洁员。圩镇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村垃圾做到有效清理清运,基本实现垃圾收运管理常态化。
3、注重惠民生、促和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底线民生有效保障。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涉农资金累计超过70万元,完成186户危房改造任务,低保救济、新农合、新农保等工作均按上级要求完成任务。五保供养、民政优抚扎实开展,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完善,新建了一间敬老院。
(2)教学环境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争取上级和外出乡贤支持,投入1600多万元完成了学校布局调整,修建了中小学校部分功能场室。外出乡贤钟培金老板捐资兴建的博康华南岭中心幼儿园被评为市一级学校,教育创强于2015年1月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尊师重教氛围浓厚。
(3)卫计工作协调发展。全面落实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不断完善了村级计生基础工作,加强了流动人口的管理和计生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了依法行政和服务水平。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投入135万元,购置了卫生院的医疗器械、救护车辆等设备,整修了医疗用房,大院余坪实现硬底化,医疗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4)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扶贫“双到”工作取得成效,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防汛等工作责任制,扎实开展信访维稳工作,社会稳定。投入100万元,兴建了镇文化活动中心和烈士陵园。
(二)“十二五”末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经济总量小,大项目较少,产业结构未能体现比较优势。
2、镇、村两级经济增收渠道单一,镇、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3、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交通和乡村面貌依然落后,集镇功能不全、规模小。
4、因权益保障引发的社会矛盾未得到有效解决,维护稳定的形势仍然严峻。
5、生态环境的比较优势未能得到体现。
6、深山区的发展要素制约十分明显,发展与区位劣势的矛盾日益凸显。
二、“十三五”的发展机遇
(一)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四个三”的工作思路,十分有利于南岭优势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发展,为我镇创建生态旅游专业镇战略提供了空前的机遇。
(二)扶贫“双到”工作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有效破解贫困村的发展难题,改变贫困面貌。
(三)交通设施不断改善,河汕高速公路将于“十三五”期间建成通车,将改变我镇闭塞落后的区位现状。
(四)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加大,必将有效改善我镇群众居住及交通、生产各方面条件。
(五)国内外户外旅游需求持续旺盛。我镇生态发展引来难得机遇。户外旅游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做大做强,成为支柱产业。
第二章 以生态优先,加快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建设全局
一、“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生态发展为契机,以建设生态、发展、美丽、重教、幸福的“五个南岭”为目标。抓生态农业促农民增收,抓生态加工促工业拓展,抓生态旅游促经济增长,抓基础设施促环境改善,抓生态文化促和谐发展。着力打造南岭风情小镇、健身小镇、登山小镇。切实做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到2018年实现同步小康。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至2020年GDP达到1.8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到2020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00万元。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6%,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00元,农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引进合同资金额5000万以上项目不少于2个,至2020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金额达1亿元。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二、三产业收入比重调整到2020年的25:25:50,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
——加快发展教育。幼儿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不断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校舍和设施配套,改善教育教学条件,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
——增强可持续生产能力。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2020年末总人口控制在2.5万人以内,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85%。
——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圩镇。加快圩镇提质扩容步伐,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圩镇新开发区,增强圩镇的旅游接纳能力,完善圩镇街道的给排水、人行道绿化、亮化、美化等配套设施,在南岭中学上侧新建一座桥梁连接新规划的瑞邱沿河两边圩镇的道路。新建圩镇自来水工厂及铺设圩镇和沿途行政村的自来水管网,完善村级自来水工程,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80%以上。不断提升有线电视、电话和电信宽带服务水平。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统筹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新建圩镇体育健身广场及老人活动中心,各村至少建设一个活动中心。选址规划建设集医疗、休养、老人公寓为一体的卫生院和改善村级卫生室的设施。村级厕所改造率达80%以上,圩镇达到100%。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户和人口比重达到80%以上。稳步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调动和保护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妥善处置社会矛盾纠纷,确保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强民政、扶贫、社会救济、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工作,关注弱势群体。
第三章 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全面凸显岭南特色,构建南岭生态发展经济体,建设生态南岭
(一)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既是重要的产业部门,又是重要的生态部门。因此,要积极引导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组织,因地制宜,以产业化、本土化、多样化、信息化的经营方式,发展特色、高效、生态农业。重点发展生态茶叶、生态水稻、生态蔬菜以及生态养殖业。形成南岭生态农产品品牌。获取较高的市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生态稻谷
改造低产田,创建高产田示范基地,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减少山坑低产田撂荒面积。推动成立南岭生态稻谷生产合作社。引进、推广生态农业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稳定粮食产量。年均生态稻谷产量达50吨,形成具有较大知名度的南岭生态稻米品牌。
2、生态茶叶
(1)积极引导茶农成立茶叶协会。全镇按照生态种植的要求,采取“协会+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的经营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培植数个优质、高效、高产的生态茶园,为全镇茶叶生产提供示范。
( 2)在2015年5000亩的基础上,至2020年底新建标准茶园20000亩,实现人均1亩茶。其中,将庄田村打造成为生态观光茶园。加强技术创新,研发茶叶产品。实现茶叶生产达到200吨,至2020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
(3) 提高南岭茶叶的加工、制作水平。形成南岭茶叶生产、制作标准和品牌。新建通过QS认证的中型茶叶加工厂1座,年加工能力不低于10吨。
( 4)依托生产聚集、原产地优势,鼓励茶农以“互联网+”的形式将本镇的有机茶叶输送到终端消费者手中,建立、完善销售渠道。同时,在岭南风情一条街,建立南岭茶叶展示区,让游客实地品尝生态茶叶,体验岭南茶文化。同时开拓新的销售渠道。
3、生态蔬菜
在高新村以合作社的方式,连片种植500亩以上大肉菜,创新咸菜的腌制技术,确保食品安全,制作南岭咸菜产值达到100万元。
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有效利用林地和山场,有计划地进行灵芝、香菇、木耳、中药材的培育生产,引导农民扩大规模种植,力争使之成为我镇特色品牌产品。
4、生态养殖业
成立养殖合作社,加强技术帮扶。重点支持牛、猪、家禽的生态养殖和台鳅养殖,形成我镇特色的生态养殖业集群。并依托互联网和岭南风情一条街,开拓市场。
(二)发展生态林业
围绕创建生态旅游专业镇和岭南风情小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全镇发展生态林业总体规划和实施步骤。
1、在县道123线和圩镇可视范围内规划种植具有四季特色的景观林。
2、逐渐缩小桉树等经济林,扩大生态林、景观林、珍稀林的种植。改造残次林,火烧迹地,种植碳汇林面积达2000亩,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全力恢复生物多样性。
3、发展林下产业。计划发展林下养殖户50户,林下食用菌栽培户30户。逐渐将林下产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4、鼓励农民科学规划、生态发展,种植珍贵药材,高值林木。
5、采取封山育林等方式,高标准规划、保护、建设武顿山、文笔峰等山地、林地资源。
6、利用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优势,因地制宜规划湿地公园、水面公园,把我镇建设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大型森林公园、田园公园,实现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
(三)发展生态旅游业
生态环境是南岭最重要的资源优势。因此,生态旅游业将成为南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在对各个村庄的森林、田园、古迹、景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南岭近期及中长期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和重点旅游项目规划。南岭风情小镇和南岭户外健身旅游项目,争取纳入紫金县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十三五”旅游规划。使南岭旅游产业能够健康、有序发展,逐步成为全镇、全县的重要产业。
1、南岭户外健身项目
通过旅游牵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规划建设王告路口至武顿山脚下旅游大道,开辟一条环南岭镇的绿色自行车观光大道和环武顿山的自行车观光大道,与车辆行驶道分离。规划、建设武顿山、文笔峰等徒步登山道。规划建设沿途观光亭台、休闲驿站,将南岭建设成为华南著名的户外运动基地。
2、南岭风情小镇
首先,以PPP模式,在彩头村建设南岭风情一条街。集餐饮、观光、购物、娱乐、休闲。充分体现岭南文明的特色。其次,在高新村,发掘农户闲置的住房资源,规划、建设南岭特色的民宿。充分利用德先楼、松山寺、文天祥等文化资源,发展休闲、度假产业。第三,利用武顿山充沛的山泉水源,重点打造3-5公里长的山泉游泳河。在游泳河两岸建设度假民宿等休闲设施,将南岭建设成为避暑胜地。
3、以ppp模式,吸纳民间资本整体开发武顿山、文笔峰、“七奇八景”等旅游景点和项目。借梅州市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之机,在水库上游规划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升级改造庄田村至岩石背的道路。
4、做好生态规划和生态保护工作。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实施好退耕还林项目,开展禁捕、禁猎行动。在主要河道开展禁渔行动,禁挖名贵树种活动,坚决关停、取缔破坏生态环境的非法造纸厂和养猪场。
二、全面实施重点项目,促进激发内生动力,建设发展南岭。
分析区位现状,立足自身资源,致力资源型企业发展。在王告村罗彩背引进年产5吨的瓷土加工企业,年创税收400万元。
争取风能发电站项目早日动工建设,成为我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依托旅游业,大力发展服务业。
三、全面加强设施建设,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建设美丽南岭。
(一)生态圩镇建设
按照“现代功能、风情小镇、生态建设”的目标要求,高起点规划,强力度推进、市场化运作、高标准建设,完成集镇规划。
按照城镇化发展之路进行小城镇开发,建成以溪口至博康华幼儿园入口旅游大道为中心,向两边扩展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在集镇建设一个休闲广场、大型宾馆、商贸市场,划定临时停车位,加大危旧房屋改造力度,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建成服务齐备、交通畅达、森林密布的新型生态圩镇。
启用圩镇客运站,规范车辆管理。全面完成林业站、供电所等办公用房的建设,提升集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市容管理力度,强化对街道商贩、车辆管理整顿,争创文明集镇。改善人居环境。做好圩镇建设用地调整规划工作,适度开发房地产,有序推进商贸区和住宅区建设,促进集镇商贸的繁荣。增强圩镇的商贸功能,做好集镇功能配套设施,将集镇建成生活、休闲、娱乐、商贸综合功能区。
(二)水利建设
加快小流域治理力度。实现水面的水利、饮用、旅游功能。
高标准、高质量整治东溪河、瑞邱河、王告河。争取实施旅游景区和县道123线沿线水土保持项目。争取实施投资1000万元的圩镇自来水工程和农村饮水工程,解决全镇2万人饮水问题,实现全镇群众饮水安全。加强全镇陂头和水圳的整修工作,提高防洪抗旱功能,确保粮食丰收。
(三)交通建设
交通建设要服从于我镇生态发展的全面要求。境内道路,尤其要有旅游意识、景观意识。所有省道、县道、村道,都要规划旅游线路和户外旅游驿站。
争取新开辟山背至嶂背2公里村道,全镇40公里的村道实现硬底化。力争立项建设南岭镇至高潭镇三江口村的道路升级改造工程和圩镇至陆河县新田镇的道路升级改造工程,使之成为我镇的西出口路。
抓住河汕高速公路建设之机,争取立项建设高速路出口至我镇连接线道路工程,打破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改变落后交通面貌。
(四)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国家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致力建设美丽乡村。我镇6个村都要建成美丽乡村。各个村都要规划建设美丽的田园公园、森林公园。
美丽乡村的规划,要突出岭南民居的特点。要服从生态圩镇的规划。镇村所有新建建筑,都要经过报批。禁止破坏整体景观环境的建筑修建。同时,对于按照统一规划新修的建筑,考虑给予一定的补贴。
依靠群众,促进乡风文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争取在王告村建成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开展镇村排污、排废整治。清理“三边”垃圾,建设城乡清洁卫生长效机制。增加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公共卫生厕所2个,镇区增设路灯50盏并正常运行。实现集镇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新规划选址建设垃圾处理场,新建标准垃圾中转站1个,垃圾池改建成垃圾屋。
四、全面发展均衡教育,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建设重教南岭。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改善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硬件设施,购置幼儿园接送校车。分期分批派送中小学校骨干教师到大学院校或名校进行学习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的整体水平,关爱留守儿童,抓好学前教育,办好家长学校。
加大奖教奖学的力度,鼓励外出乡贤和热心人士参与奖教奖学和助学行动,激励我镇学子学习热情,争取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劳务技能教育,举办农民学校培训班,大力开展农民学校培训、劳动就业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效保护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五、全面发展民生事业,促进改革红利共享,建设幸福南岭
加大文化建设力度,争取在圩镇和各村建设一个文化活动广场,整合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实现全镇电视收视的全覆盖。
争取上级和外出乡贤的支持,选址规划建设集医疗、休养、老人公寓为一体的卫生院,配齐配强医生、护士,方便人民群众就医就近就便,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基层卫生队伍建设,完善村级卫生室的设施,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和医疗水平,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
加强城乡养老保险的扩面工作,全面提高城乡人员社会保障水平。
加强土地管理工作,实施新增耕地项目,以达到全镇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不断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制服务,建立健全信访维稳工作网络,维护广大公民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稳定。
加强治安网络的防控工作,在圩镇主街道安装治理“三无”监控视频,在镇各个出口安装治安监控视频。
争取上级的扶持,改造农村砖瓦农房300户,解决群众住房难的问题。